永远的丰碑,红色的记忆
浙东抗战精神永放光芒
6月19日,学校举行“成长、成才、成功”红帮大讲堂第十三讲,原宁波市档案局局长、档案馆馆长、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孙伟良作《浙东抗战精神永放光芒》为主题的专题党课。这也是时装学院纪念建党98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浙东抗日根据地,位于余姚梁市弄镇横坎头村,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十九个解放区之一,解放战争时期南方七个游击战争根据地之一。
孙伟良副从2018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写给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引入,就1941年浙东抗战形势、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解放和保卫梁弄等五个方面与大家交流分享抗战期间浙东这片土地上发生的英雄故事。
抗日战争期间,浙东发生了什么?
孙伟良介绍说,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寇燃起了全面侵华的战火,随即北京、天津沦陷。年底,杭州、上海、南京沦陷。到1940年底,中华大地从北到南、从东到西,除了西北、四川和西南一隅外,大部国土都遭受到日寇铁蹄的蹂躏。
1941年4月,日本为了实施“南进”战略,加紧对浙北至闽南沿海的封锁控制,发动了浙东战役。自4月19日起,日军分四路进攻温州的瑞安、台州的海门、宁波的象山和镇海相继沦陷。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最早发出了救亡图存的号召,率先举起了抗日救国的义旗,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1941年前后,中共地下组织筹建了多支地方抗日武装。中共上海党领导的第三战区凇沪游击队第五支队约900人,分七批南渡杭州湾,进入“三北”(余姚、慈溪、镇海三县北部)。
1942年7月,中共华中局决定成立浙东区党委。皖南事变后,党中央针对沪杭甬三角地区抗日斗争的需要,作出增辟战略单位的部署。华中局根据这一指示,于1942年派谭启龙到三北主持浙东区党委工作,发展抗日武装,逐步形成以四明山为基地。梁弄为军事指挥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领导浙东人民抗击侵略。
毛主席、党中央对浙东敌后抗战的战略决策,非常及时,非常明确。有几个要点:1、浙东已成敌后。浙东沦陷后,国民党主力都已撤离这一地区,而日军兵力少只龟缩在城市和城镇,仅依靠伪军维持局面,这给我党开展游击战争提供了条件。2、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要派干部去浙东。3、浙东要单独成立战略单位。战略单位是一个军事术语,是指对战争全局有着重大影响的地区,又称战略要地,是执行战略任务的依托。
1943年8月,中共浙东区委与三北游击司令部进驻余姚横坎头村和梁弄镇,逐步形成了以四明山为根基,梁弄为军事指挥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从中共浙东区委成立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奉命北撤的短短三年中,浙东区党委紧紧依靠浙东地区的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取得了“反清乡、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的重大胜利,1944年11月受到党中央、毛主席通电嘉奖。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消息传到浙东,根据地军民无比欢快,狂欢庆祝。余姚、余上、慈溪纷纷召开庆祝大会。浙东大地响彻欢庆抗战胜利至声。
浙东抗战精神是什么?
孙伟良介绍说,一是核心意识、大局观念。浙东新四军游击纵队、浙东抗日根据地,从初创、到建立、到巩固,区党委和司令部都把执行党中央、华中局的命令,放在首位,坚决以党中央、华中局为核心,确保党的核心意识矢志不移。在每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坚决服从党中央、华中局的各项决定、命令,维护党中央、华中局的核心权威,始终以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作为大局。
二是理想信念、无私奉献。浙东这片抗日热土,犹如磁石,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走到一起来了。理想是心中的明灯,信念是力量的源泉。有了理想的指引,有了信念的支撑,任何艰难险阻都难以阻挡他们的脚步。他们不惜离开优裕的大城市生活,不惜抛家产、弃学业、别亲人,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无怨无悔,敢将青春祭春秋。
三是艰苦奋斗、舍生忘死。浙东抗战的这四年,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上至区党委、司令部的领导,下至士兵群众,时刻处于“扫荡”、“围剿”的危险中,住无定所,食无定餐,风餐露宿是常事。艰苦的环境造就了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精神,都将生和死置之度外。送战友、踏征程,也许不再相见。上前线、进敌营,必定视死如归。
四是统一战线、民族大义。浙东抗日武装从一开始就处于日伪顽的夹击之中,呈现出特殊性、复杂新和艰苦性,面对这种复杂斗争形势,浙东区党委和浙东游击纵队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团结爱国人士,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以民族大义为重,不计前嫌,奉劝顽固势力回头反正,充分展现了我党博大胸襟和远见。
五是一心为民、血肉相联。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依靠和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区党委领导的根据地建设中,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实行减租减息,减轻人民负担,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大力倡导新文化运动。抗日民主政府,顺应了人民的需求,政府和人民、军队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得到了人民真心实意的拥护和支持,为坚持敌后长期斗争并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六是勇于担当、率先垂范。党中央、华中局关于建设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重大决策,救浙东人民于水火之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根据地初创时期,兵缺枪少、饷弹两缺,条件极为艰苦,之所以能发展、壮大,愈战愈强,就是有着党的坚强领导,始终保持政治上的独立性,党政军民同心协力。一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在关键时刻,起了表率作用。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铭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经历了血与火考验的中华民族,完成了一次民族精神的重新振作,一次民族生命的浴火重生。
2018年2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给梁弄镇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信中说,这些年,村党组织团结带领乡亲们艰苦奋斗,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绿色资源,壮大特色农业,把村子建设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乡亲们生活不断得到改善,我感到十分欣慰。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希望你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课后,时装学院师生重温入党誓言。“今天,我们身处在充满革命气息的环境中,让我领略了当年革命先辈坚强不屈的精神,充分感受到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教育资源和精神遗产。”师生们表示,浙东新四军游击纵队和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浙东抗战精神是这种精神财富的高度凝结。这次“讲坛”活动使自己更加真切地体会和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为了革命理想、国家和人民解放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增强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坚定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一堂红色初心之课。